至于原材料,如各类钢材、铝锭、基础化工产品等,苏宁的策略是充分利用外部市场。
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采购标准原材料,不仅不会引起怀疑,还能利用苏氏集团的采购优势降低成本。
真正需要保密的,反而是将这些原材料转化为顶尖部件的‘工艺’。
随着入驻空间的工业单元越来越多,苏宁以强大的意念,开始对空间进行系统性规划:
1。能源中枢:模块化核电站作为核心,强大的电缆如同巨树的根系,向外延伸。
2。精密制造走廊:紧邻能源中枢,各类加工中心、工业母机构成了空间的创新与装备源头。
3。核心部件生产区:发动机、底盘、传动、电控四大核心区呈扇形分布在精密制造走廊外围,通过自动传输带与能源和母机区相连。
4。原材料与成品缓存区:在入口附近,划分出大片区域。
一边堆放着从外界采购的标准化原材料,等待各生产区按需提取;另一边则存放着已经制造完成,等待“投放”到外界总装线的核心部件。
这些部件上都打着苏氏集团的标准编码,但其内在性能,早已天差地别。
5。AI研发与试验场:在最遥远的角落,一个完全隔离的区域被划定。
这里正在利用内部生产的零件,组装第一代工业AI机器人原型机。
它们将最终接管整个空间的日常运营与生产。
当第一批完全由“空间世界”制造的核心部件,如烙印着特殊序列号的ECU,性能提升30%的变速箱阀体被混入外部供应链,送达各地的总装厂,并装配成整车后,其卓越的性能与近乎完美的可靠性,立刻在内部测试数据上
引发了惊叹。
而外界,无论如何调查,最终都只能归结于“苏氏集团的工艺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”。
站在空间内虚拟的指挥高台上,俯瞰着下方井然有序、高效运转的无人工厂群,耳中充斥着能源核心的嗡鸣与机械臂精准运动的旋律,苏宁的嘴角勾起一丝掌控一切的微笑。
他的工业空间已初具雏形。
这不仅仅是生产线的转移,更是将产业的“灵魂”抽离并升华,将最肥美的利润和最核心的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。
外界的风雨与制约,此刻在他眼中,已然变得更加遥远和微不足道。
随着储物空间内“工业空间”的根基日益稳固,苏宁的野心也随之膨胀。
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强化自身产业链,一个更为激进,甚至堪称残酷的计划,在他心中酝酿成型。。。。。。。
他要以这片绝对掌控的虚空为基石,发动一场针对特定目标的、无声的产业战争。
在瑞士庄园的密室内,一份特殊的“狩猎名单”被制定出来。
名单上罗列的,并非企业名称,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工业品类,尤其是那些被誉为日本工业骄傲的“拳头产品”:
尖端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;
超高精度光学仪器与传感器;
特种陶瓷与碳纤维复合材料;
电子化工核心材料与高端半导体耗材;
精密轴承与微型电机。。。。。。
“他们引以为傲的,我们将取而代之。”苏宁对麾下的金融猎手与评估团队下达指令,声音冷冽,“目标:全球范围内,尤其是日德美英法等国,那些掌握独特技术但陷入经营困境的中小型制造企业。用最低调的方式,完成收
购。”
“是!Boss。”
就这样,一场全球范围的隐秘狩猎悄然展开。
苏氏集团旗下的投资机构化身“白衣骑士”,或通过层层离岸公司介入,以市场价甚至略低的价格,将一家家拥有独特工艺,却因市场波动、管理不善或来自大企业挤压而摇摇欲坠的“隐形冠军”纳入囊中。
一旦完成收购,这些企业的命运便被彻底改写。
在日本大阪,一家拥有独特金属热处理技术,传承三代的家族工厂,在深夜被“清场搬迁”。
所有的机床、热处理生产线、甚至包括那些浸满岁月痕迹的工艺手册和老师傅的手写笔记,都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,只留下空荡荡的厂房,仿佛这里从未有过机器轰鸣。
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德国图林根、美国密歇根。。。。。。
那些被收购的企业,其最核心的生产设备、检测仪器、技术档案,都被完整地、无声无息地“吞噬”进苏宁的储物空间。